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2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教育   4458篇
科学研究   97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17篇
综合类   37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506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516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370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ge and number of demonstrations on both form (strategy employed)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on a Bachman ladder-balance task. College age (n = 60) and elementary age females (n = 60) were compared under four modeling conditions consisting of no, four, eight, and 12 demonstrations in an Age Group × Demonstration Group (2 × 4) MANOV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llege age students had higher performance and form scores than elementary age students. Only form differentiated the four demonstration groups. Participants receiving 12 demonstrations had higher form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participants. Form scores were analyzed in a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ich of five form components differentiated the four demonstration groups. Results also revealed that climbing quickly was the component of form that differentiated the groups the most. It was concluded that matching form by the learner may be a more effective measure of modeling effects rather than inferring modeling from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learning. In addition, it appears that the number of demonstrations needed to create modeling effects is task specific and dependent on the length of the practice period.  相似文献   
96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实践课体育教学模式、运动项目开设、课的组织形式、考核方式与评定制度、体育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3.
中国专利产出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从生产理论的角度,综合考虑了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并利用知识生产函数构造了可考察动态变化的DEA-Malmquist专利产出绩效指数。然后运用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区的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对专利产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其区域差异性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省域专利产出绩效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分布态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中"创新者"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于专利产出绩效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在短期内,技术市场成交额和受大专以上教育(十万人)的人力资源产出指标对于绩效水平的提升缺乏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964.
设计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它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以宁波设计密集型的厨电企业为例,从设计演化视角探讨企业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技术与市场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家企业的设计创新经历了设计差异化、设计是新产品开发子过程和设计主导三个阶段.设计差异化阶段是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市场需求知识是创新动力,设计嵌入在技术研发中;设计作为新产品开发子过程是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式,技术是产品创新的动力,设计虽然没有摆脱对技术的依附性,但却成为新产品开发的独立阶段,市场从主导作用转向影响作用;设计主导阶段是产品设计驱动的创新模式,设计作为创新动力,地位等同于技术与市场,企业构建设计主导的技术创新网络,标志着企业创新模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而且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形成了与技术和市场的互补.  相似文献   
965.
曾露璐 《科教文汇》2013,(11):113-114
本文将日语的形容动词和与它关系密切的形容词、动词分别在形态、意义、语法功能、活用上进行对比,对形容动词是否为单独的词类进行了界定。形容动词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可单独成为一个词类;但与形容词语法功能一致,因此也可纳入形容词类。  相似文献   
96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北中医药大学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动机、是否有参与武术习练以及学习什么形式的武术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初步揭示武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为武术更好的在学校以及全社会,直至推向世界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7.
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教育服务是教育产品 ,它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在教育市场上是商品。教育服务具有基础产业性、交换性、市场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共发性以及消费的多层次性、多元性等特征。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形成学校教育服务优势的核心 ,创办特色学校是形成学校教育优势的重要举措 ,打造学校经营品牌是形成教育服务优势的有利手段。树立教育服务观点对于丰富与发展教育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及学生具有经济效益价值 ;对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具有商贸价值  相似文献   
968.
楚辞在汉代奠定其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学观念的演进与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969.
角色定位交际模式包括“I—You”、“I—(You)-He和“I—I”等基本模式及其变体形式。模式以及模式的变体导致了角色定位交际中人称指代式的变化:变异式角色人称指代和隐喻式角色人称指代。人称指代错位是变异式角色指代的特点。其中包括:I—we,I—You,You(single)—You(plural),I—He,You—He,He—They等六种错位及变体形式。隐喻人称指代式主要表现在人称指代式的复数喻指和层级性人称指代的语用移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970.
本通过对国企经营激励机制与国外企业经营激励机制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国企经营激励机制中的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的重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